9月10日下午,大连理工大学研究生大楼报告厅内座无虚席,来自美国密西根大学的倪军教授为全校300多名师生带来了一场题为“全球化背景下的工程教育——中美大学及中美创新体系的比较”的精彩主题报告。
倪军教授首先详细分析了全球化背景下工程教育未来发展的七大趋势,即:类通识教育模式发展工程教育的趋势、专业划分延迟的趋势、培养终身学习能力的趋势、锻炼解决开放式问题能力的趋势、加强工程基础的趋势、训练动手能力以及开展宽泛的技术知识和各种“软技能”培养的趋势。为积极适应这些新变化和新趋势,中国的一流大学将面临一些变革,中国的高等工程教育需要进行由为工业界服务到引领工业界需求的转变、由跟踪到原创的转变以及由培养工程师到培养创新人才的转变。在谈到中美两国的创新导向体制上看,倪军教授指出,中国是典型的目标导向式创新,即:为解决某一具体问题,协调各方力量以达到目标,这种创新机制非常有针对性,能有效地完成某些技术目标;而美国的创新导向机制是兴趣驱动式创新,能产生非常广泛的知识创造,尽管结果不一定能马上应用,但将来可能会非常有影响,有利于未来创新人才的培养。倪教授还从主要创新机制、资源分配、组织结构、优先领域的确立、创新文化及教育重点等六个方面详细对比了中美创新体系的不同点,提出美国的高等教育给我们三个方面的启示,一个是教师的最高职责是教学,第二是学术自由,第三是教育的核心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中国的高等教育将面临创新环境、创新机制和创新基础三方面的挑战。
最后,倪军教授介绍了密歇根大学在教学资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师考评制度、课程建设与改革等方面的经验,指出中国的高等教育在师资队伍建设、管理体系改革、培养理念创新等方面与美国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未来十年中国的大学会发生大的变革,谁在这些方面走在前列,谁就有了发展的优势。
参会师生对倪军教授的报告反响强烈,并就交大密西根学院的办学经验、国外引进人才快速本土化、本科生毕业论文的设计等问题与倪教授进行了热烈的交流和讨论。
链接:
倪军教授是美国密西根大学吴贤铭冠名讲座教授,并担任吴贤铭制造研究中心主任和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资助的智能维护系统产学研中心的共同主任。同时还担任美国密西根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联合成立的交大密西根学院院长。曾获40多项学术成就奖,主要奖项包括:1991年获国际制造工程师学会杰出制造工程师奖;1994年获美国总统教授奖;1999年获首批“长江计划”特聘教授,海外杰出青年基金;2002年当选为美国制造工程师学会FELLOW;2004年当选为美国机械工程学会FELLOW;2009年入选中组部首批“千人计划”特聘专家;2009年获美国机械工程学会 William T. Ennor 最高制造技术奖; 2013年获国际制造工程师协会的金奖, 是该奖1955年设立之后首位获此殊荣的华人学者。